1. 首页 > 星座配对 > 文章页面

香港算命电影,青海湖畔僧人的故事(香港关于算命的电影)

这些在青海拍的电影电视剧,你看过多少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香港算命电影的一些知识点,和青海湖畔僧人的故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佛教是不是有一名记性很差的僧人我想知道他和佛陀的故事舟山普陀山南海观音与日本一个僧人的故事视频青海湖畔***青海湖畔僧人的故事

应该说的是周利盘陀伽尊者

电影 青海湖畔 全国上映

佛陀的弟子周利盘陀伽,他是弥陀经上十六尊者之一,这个人非常愚蠢,蠢到什么样子呢?佛陀规定,出家人每天早上一起身,手要摸摸头,口要诵四句偈:「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这是在提醒自己:三千烦恼丝都剃掉了,现在是出家人、觉悟之人,不再是在家的凡夫俗子了。

「守口摄意身莫犯」,就是指严守三业,身不要造杀盗淫,口不要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要贪瞋痴;身口清净,心里也存好心。三业一犯就是恼了有情,因为犯戒都是有对象的,没有对象绝不会犯戒。

要守戒才使众生平安,进一步还要修戒才能利益众生。守戒是摄律仪戒,无恶而不断;修戒是摄善法戒,无善而不修。

「无益苦行当远离」,佛陀在世时,有好多出家人是从外道来的,外道的那些习气还是不能够舍。佛弟子修苦行是应该的,但要修佛法正当的苦行,不要修那些无益的苦行-持外道火戒、牛狗的戒,那是邪戒,不能感好果的。

周利盘陀伽出了家,这四句偈要读要念啊!可是念一百天了,他一句也没念熟。他有个哥哥先出家,他们兄弟俩都是在路边生的,哥哥叫路边,他叫继道。他哥哥说:「你这样蠢还来出家,骗佛的饭吃,不要在这里,赶快回去!」

他愚蠢是愚蠢,还是有善根的,一听到哥哥要把他赶回去,他就豪啕大哭,伤心得很!当时是在只树给孤独园,佛陀听到了,就出来问个究竟。佛陀慈悲的对他说:「周利盘陀伽!来,我教你。」佛陀特别单独教他修行之法。

佛陀随手拿个扫把就问他:「这是什么?」他说不出来这是扫把。我们平常讲扫把,其实应该叫做「笤帚」。佛陀告诉他:「这叫做笤帚。」他就「笤-笤-笤,帚-帚-帚」。教个笤字忘了帚字,教了帚字又忘了笤字,笤帚两个字都念不好,你看这愚蠢到哪里去了!

他为什么这样蠢呢?原来他前生也是个大法师,可是悭法,人家请问他佛法,他很不乐意讲。有法而悭贪不说,这罪过真是不得了!今生就招这样的愚蠢之报。

佛陀交给他一把笤帚,叫他扫只树给孤独园,并教他一面扫一面念:「扫尘除垢」。他就依着佛陀的教导去做,大概扫了三个多月就开悟证果了。他还是有大善根的,如果没有大善根,不要说扫三个多月,恐怕扫三年也不会证果。

他扫、扫、扫,扫到了一个时候业障消了,「哦!这个笤帚是要扫地的,为什么要扫地?因为地上有尘、有树叶,看起来污浊邋遢的,一扫就清净了,人人看到都欢喜。」他心里这么想着,渐渐就开智慧了。

他又想:「我们人为什么这样愚蠢?哦!晓得了,因为心里有贪瞋痴。扫地将地面扫干净了,内心里头的污浊邋遢也要扫清净。」他就这样子作观,想、想、想,豁然开悟了,就证了罗汉果。这就是周利盘陀伽出家开悟的因缘。

证了罗汉果,他所持的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这四句偈。佛陀的弟子都是要托钵,有时也有人请去应供,吃过了饭要向施主说法,最简单的要说三皈五戒。轮到了周利盘陀伽,他虽然开悟,可是华报还没有受尽,只会说这四句偈。

阿罗汉有三明六通、十八变,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在空中行如同走平地一样,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有这些种种的神通。有好多人证了罗汉悲,他要是没有慧解,就是显神通来度人,但这不是正常的度人方法。

周利盘陀伽持这四句偈的意义,只要一演化开了,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在十六尊者中是「义持第一」。

有好些调皮的施主就说:「哎呀!这位罗汉每一次都说这四句偈。」有的甚至讲:「他这一次说法,要是又说这四句偈,我们就先把这四句念出来,看看他还能讲什么?」可是真正到了说法的时候,这施主想念却念不出来。因为罗汉有他的福报、功德,别人想愚弄他是没办法的。

听了这则故事,我们就要有所警惕,自己有智慧也要希望大家有智慧;人家请问你,你千万不要怕把智慧告诉人家,人家就同你平等了。好像在学校里读书,同学有不懂的地方请问你,你知道却装作不知道,恐怕讲了他考试的分数赶上了你,有智慧而不布施,将来就得愚蠢报喔!

如果你有智慧、心量大,自己会也希望人家会,这样智慧加智慧多么好!不要自己会却不教人。照说看到人家不懂,你知道的都要教人,要不请之友;何况人家有所问,更要知无不言。诸佛菩萨、古祖大德并不是你请问了,他才教你;都是观机说法,应以何法化度即说何法。

周利槃陀伽(版本二)

资料来源:《故道白云》

从前因痴愚,常遭人斥詈;师兄撵我走,令我回家去。

我即被遥弃,走向寺门口;因恋我佛教,实不愿离去。

佛陀及时来,以手抚我头;领我回寺中,殷勤牵我手。

佛陀施慈悲,赐我布一方;教我因布洁,习禅修观想。

我遵佛之教,于法用情深;为求罗汉果,登时入禅定。

——周利槃陀伽

扫地大师周利槃陀伽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最流行的印度教圣典《吠陀经》,槃陀伽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连一行都记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且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教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为比丘,槃陀伽则被认为太笨不适于出家,只好独自龌龊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励他去求阿难(佛陀的侍者)让他出家。槃陀伽说:“像我这么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为殊胜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连最简单的偈颂也记不住,每个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励说:“弟弟,在佛陀慈悲为怀的教义下,社会地位和学习能力并不重要,高贵广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样也可以入门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于是槃陀伽很恭敬地来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难面前,请求成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谦卑和纯净的心,就在给孤独园,要阿难尊者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难教了槃陀伽这么一个偈颂:

诸恶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恶的思想,

众善奉行,莫执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则能免于伤害、烦恼,

这就是诸佛教示。

3个月后,可怜的槃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众早就把整章经典背熟了,就连当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几个这样简单的偈颂。

槃陀伽灰心丧气地去见阿难尊者,恳请能给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试了几次之后,阿难发现自己还是没法教会他,只好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学习并记忆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尊者摇摇头,祝福他之后,就让他走了。槃陀伽觉得很伤心,独自一人坐在给孤独园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发现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觉地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槃陀伽禀告佛说:“世尊,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个好比丘,这究竟错在哪里?我是有什么恶业吧?”

佛陀告诉他:“因为你上一世是一个过度骄傲的婆罗门学者。他无情地诋毁其他学者的教义,只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并假称拥有神通。所以这一世你要受缺乏智慧的痛苦。”

槃陀伽点点头说:“是啊,打我从小时,老师们都骂我蠢笨,像我这样笨的人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呢?”

佛陀以偈颂回答他:

宁为智者所轻,也不受幼童之赞,

自知己为幼童者,宁为智者;

自夸聪明者,实是幼稚笨者。

佛陀决定要亲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过勤快地打扫寺院、帮其他比丘擦拭鞋子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和思考两句话:“拂尘”、“扫垢”。

“槃陀伽,你能扫寺院和擦鞋子吗?”佛陀问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学习扫地和擦拭,但我实在记不得那两句法语。”

佛陀要他跟着自己复诵那简单的两句:“拂尘”、“扫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诵。槃陀伽总算铭记在心了,于是佛陀为他祝福后离开了。

可是当槃陀伽开始扫寺院时,他发现自己又不知道刚才佛陀亲自教他的那两句简单的话了,幸而阿难尊者还在庭院,槃陀伽就烦请尊者在他勤劳工作时,能提醒他应该要念诵的句子。在阿难的帮助下,最后,他终亐记熟了这简单的偈子,而且能—边扫地一边思维了。

扫地的时候是没有问题了,可是槃陀伽发现在擦鞋子的时候,他把刚才能背过的话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难再度教导他。槃陀伽看来的的确确是所有佛教僧人里最迟钝的一个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们鞋上的灰尘无穷无尽,好让槃陀伽不停地忙。用这个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长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还有事做,槃陀伽就会不断地将佛陀的教诲记在心上。到后来“拂尘”、“扫垢”竟变成了他的真言。普通人嘲笑这个愚蠢的家伙,却也不得不感叹他的信心与勤勉。不过有智慧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比丘,虽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却仍然在认真地清除业障、寻求开悟。

槃陀伽很认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诚地扫地擦鞋。而且,他将佛陀教给他的几个字背熟以后,仿佛压抑不住地开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义。寺院的灰尘无穷无尽,他的觉观却在心灵深处绽放。

“佛陀说的尘、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尘垢呢,还是内在的尘垢?”他沉思,“什么是外在的尘垢?什么是内在的染污?我的业障在那儿?”以这种方法,这位最愚笨的扫庙僧不知不觉地在他日常杂务中进行禅修。

有一天,槃陀伽静静地在扫庙的同时自我观照,他似乎依稀感觉到,佛陀所开示的一个偈颂很自然地在宁静的内心中升起。实际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时说过,他根本就不可能记得,更别说要背熟它:

尘是执着,而非泥尘,智者弃之;

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弃之;

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

即得解脱。

因为这瞬间浮现的偈颂,槃陀伽顿悟到,执着、嗔和痴这三毒是轮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场的人们惊讶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声呼叫:“看见了,我清楚地看见了!敬礼世尊!”他终于透视幻象而证得开悟。

精进禅修许多年后,槃陀伽成为十六罗汉之一,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每个人都很惊异,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达到如此崇高的心灵成就。一次,槃陀伽阿罗汉教导12个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数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当场证得了不同层次的开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医生供养午餐。除了扫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请了。但佛陀却不肯进食,而是在他身旁摆了一个座位。直到这位没受过教育的阿罗汉槃陀伽被请来,坐到那个位子上以后,佛陀才开始吃饭。

佛陀亲口说,在他众多弟子中,最擅于转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罗汉槃陀伽——扫地大师。时至今天,据说那些无法记忆和了解佛陀教法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请,都能开展他们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内心的开发,真诚的心灵修持远比智能知识更为重要。

“周梨盘陀迦”,译中文为“继道”。古印度之风俗,母生子当回娘家。故其母孕时还家,于路途中诞子,因继续行走于道路之中,故名“继道”(释迦佛亦出生于道路之中,但佛是右胁诞生,故是圣人;周利盘陀伽是产道出生,故现凡夫相)。

“周梨盘陀迦”又名“朱利盘特”。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一》载:其兄先入佛道,已证圣果,兄与弟“周利盘陀伽”曰:“若不能持戒者,还作白衣”,是时周利盘陀伽闻此语已,便诣祗桓huan2精舍门外,立而堕泪。世尊见之,教诲周利盘陀伽执持“扫帚zhou3”二字。是时,周利盘陀伽诵此“扫”字忘记“帚”字;诵得“帚”字忘记“扫”字。乃经数日,终于能诵“扫帚”二字。周利盘陀伽复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诲我,我今当思维此义。于是,终因思维此义(类似于禅宗之参禅)而证阿罗汉果。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既证阿罗汉果,诣世尊所,头面顶礼,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扫帚’”。故《要解》云:“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夫周利盘陀伽虽根钝,但证阿罗汉果后,得大辩才,故称“义持第一”。义持者,“义”指义理、了义(直接显了法义)。此字从理上言。“持”指修持、行持。此字从事上说。

在净土法会中,周利盘陀伽尊者表:钝根念佛,亦能了脱。良以净土一门,三根普度,利钝兼收。不怕根愚钝,只怕不肯修。但肯执持名号,老实念佛,则下愚可得上智,凡夫因此了脱。尊者但诵“扫帚”二字,尚能证阿罗汉果;如若念佛,必定成佛无疑矣!

所以,若要梅花香飘溢,还他彻骨一番寒,修行之人,宜动心忍性,增益其所最初之发心。念佛之人,亦复如是。最初发心修净土,莫改初衷乃为上

Ⅰ南海普陀山不敢来观音是什么故事

不是不肯来,是不肯去观音。据历代山志记载,大中十三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国,船经普陀山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Ⅱ为什么我去浙江的普陀山看到了南海观音后我忍不住的哭

你恭敬信仰观世音菩萨,见到了心潮澎湃,就像孩子见到了久违母亲。

Ⅲ普陀山南海观音庙介绍

你说的是大概是紫竹林景区内的南海观音像吧,紫竹林是一个风景区,包括紫竹林禅院、不肯去观音院、南海观音立佛等六个风景点。观音像总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是海天佛国的象征。

Ⅳ普陀山是观音菩萨道场,可那边是东海,为何叫南海观音呢

补怛珞珈山本在南印度。佛教观音传入中国后住下的地方也叫“补怛珞珈”,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称之。

Ⅳ谁知道南海观音的来历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汉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并根据佛经“补怛洛迦”,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亦称补陀洛迦山。明朝时,把莲花洋南的一小岛称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两个山名。

而观音在古天竺就称南海观音,相传是因为:一、观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属南亚,加上观音所在的补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称南海观音;二、“南海”与“南无”所似,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观音大士赞》曰:”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王勃卒于676年,就算此《赞》作于676年,亦比“不肯去观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见,不是因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称南海观音的,恰好相反,是因为南海观音,才把普陀山改称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称,是佛门对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据《续资通鉴》记载:元初,中断了中日邦交。后来,根据刑部尚书崔之疏,决定与日本通好。考虑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这层关系,朝廷先后两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积翁出使日本,并命普陀僧如智同往。当时,如智提出:观音应沿用古天竺的名号,称南海观音,普陀山既然是观音道场,亦应改称南海普陀山。后因王积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杀,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诏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当时,一山有两个头衔:一是江浙释教总统;二是敕封为妙慈弘济大师。一山认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观音”的关系,就应该告诉日本人,留不肯去观音处已是观音道场,日本人一定会感到鼓舞。但普陀山这个山名与菩萨名号贴得不紧,外国人不易理解,应该根据南海观音的名号,改称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于他宣传了不肯去观音和观音道场的来历,受到日本***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请到京都南禅寺传经说法。一山留日本19年,创了“一山派”禅学。一山病故后,日本天皇亲题其像,赞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并在南禅寺为他建塔、祠。一山的这次出使日本,不仅为恢复元初中断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传遍了日本。

Ⅵ为什么南海普陀山八成都是泉州人,看完了我才懂

在遥远的儿时记忆里,母亲带我来过一次普陀山,对年幼的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普陀的海和山了,那么纯净,那么壮观。长大了赚钱后,母亲常常跟我絮叨:赚到钱一定要去一次普陀山还愿,不求富贵荣华只求家庭美满,观音菩萨什么都看的到。

正确的上香姿势:在双手将香举到眉毛的高度,双手大拇指按住香的尾端,香尾端对准自己的眉心。

香的顶端对准佛像,保持这个姿势,心中默念:

(1)自己问候的这位佛菩萨的名号。比如“?o大悲观世音菩萨”,对佛菩萨行注目礼或默念上香偈:“愿此香云,普遍十方,供养三宝,护法龙天,普薰众生,同入佛智”(*这个是专业的上香方式,比较适合在寺里工作的人使用)

(2)把香插到香炉中,再返回佛前,于佛两边的拜垫跪下,合掌向佛诉说心中要说的话,然后三拜,起身问讯,再离开。专业佛寺工作人员则可在念完上香偈后持香离开,把香插在指定的地方;如出食台,往生殿等。

其他讲究

1、请香:在别的地方买东西可以称做买,但到了寺院买香请称做“请”;香代表“戒,定,慧”,烧香供佛,意味着发愿“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因此,一般上香最多三支。

2、香火:去专用的点香处点燃香火,可别去插香的地方取火,也不要图方便用自己的打火机点火;

3、左右:请用左手请香火,佛教认为左手是最干净的,然后,恭恭敬敬的用右手插在香炉中;

4、大门:无论是哪个寺、哪个庵,你都不可以从正门进去的。那是给出家人走的;

5、垫子:选择磕头的垫子,也千万别认为正中间的一定是最好的,那也是为出家人准备的;

6、手心:磕拜的时候,手心得向上,那是对佛祖的尊敬。手心向下是拜祖先的;

7、许愿:通常你要记得告诉佛祖你叫什么,家住何处,有何事相求,事成后何处还愿;大多数信士不管来到哪个殿前直接就磕头许愿,实不知佛菩萨有求必应,有求才有应。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求的是哪位佛菩萨那么佛菩萨怎么应呢?所以当自己跪拜时请先了解佛菩萨名号;

8、还愿:只要心诚则灵。不过如果你每逢寺院即烧香许愿,一旦灵验后,忘了还愿,那可不是什么太好的事。建议你可以四处烧香拜佛,以示敬意。但许愿的话,选一两位佛祖就可以了。

观音菩萨是专管平安、求子、姻缘的菩萨。这些都是泉州人一辈子都在经营、追寻的事情。

Ⅶ南海观音传说

望,头顶是一片蓝天;左右看看,烟雾两边都是清晰明亮的大海,惠锷只好调转船头,绕着烟雾朝前驶。可是帆船驶向左边,烟雾飘到左边;帆船驶向右边,烟雾也飘到右边。船在海上绕来绕去,最后还是回到了普陀山的洋面上,惠锷想想没有办法,只好再次把船驶进山岙里,抛锚落帆,等烟雾消散了再走。

第三天早晨,红彤彤的太阳从海面上升起,光芒四射,霞光万道,惠锷走进船舱,抬头一看,但见彩云中间,有幢巍峨绚丽的彩色牌楼,仙女往还,珠光宝色,耀人眼目。他心中喜悦,合十顶礼,马上扬帆启航。奇怪的是,船一出山岙,天上的奇景就突然消失了,乌云遮住了太阳,海风掀起了巨浪。惠锷发了急,想想在这里已经耽搁了好几天,老是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把观音请回日本啊?这点风,这点浪,算得了什么!开船,赶快开船!

惠锷请船家把船驶出山岙,顶风破浪朝前驶去。风更猛了,浪更大了,但是惠锷心不慌,意不乱,稳稳地合十站在船头,涌经念佛。风浪虽然慢慢平静了下来,可是没等驶出多远,帆船突然停出了,好象生了根一样,进退不得。他低头一看,只见海上飘来一朵朵铁莲花,帆船被团团围在中间。惠锷大惊,心想,一次一次开船,都是风浪阻挡,今天又有铁莲锁舟,难道是观音大士不愿去日本么?他回到船舱里,跪在观音佛像面前祈告说:“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佛,我一定遵照大士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养我佛。”

话音未落,忽听得“轰隆”一声,从海底钻出一头铁牛。铁牛一边往前游,一边大口大口地吞嚼铁莲。一会儿功夫,洋面上就出现了一条航道,正好能够通过一条帆船。帆船跟着铁牛后面,沿着这条航道前进。不久,又是“轰隆”一声响,铁牛沉入海底,满洋的铁莲也无影无踪了。惠锷定神一看,原来帆船又回到了普陀山的一个山岙里。

云散了,天晴了,太阳高高挂在天空。这时,有个渔民从山上走下来,对惠锷说:“这几天的事情,我都亲眼看到了。你走不成了。还是请法师到我家里住几天再走吧!”

惠锷见他这样热情,便答应了。他手捧着观音佛像,跟着渔民爬上普陀山,放眼一看。但见金光闪闪的沙滩上,海潮时退时涨;郁郁葱葱的山峰周围,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海洋。晨观日出,夜听潮声,与五台山相比,真是另有一派风光。他心想,既然观音菩萨不愿去日本,就在这里造座寺院,让观音菩萨定居在普陀山吧!周围的渔民听说要建寺院,都来相助,没多久,就造成了一座小庵堂。

庵堂造好了,佛像供上了,惠锷朝暮参拜。从此,这尊檀香木雕成的观音佛像就留在普陀山了。那座小庵堂,就叫不肯去观音院。

Ⅷ普陀山的佛事节日有哪些

1、香会节

普陀山观音香会节起源于观音应化诞生或成道等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海内外佛门弟子,不论远近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参加法会。

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达到***,上万信众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齐登佛顶山,场面蔚为壮观。全山彻夜灯烛辉煌,讲经诵佛之声通宵达旦,呈现出佛国盛会庄严虔诚的节庆氛围。

2、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极为隆重的大型佛事,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道场”,相传始于梁武帝,多在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或观音香会(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举行,一般连续七天。水陆法会,一是对历代宗亲的追荐超度;二是将功德回施施主自身及亲属增福延寿;三是救助六道众生离苦得乐。

3、普佛

普佛分祝圣普佛和随课普佛。祝圣普佛又称大普佛,在观音香会(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或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举行。随课普佛又称小普佛,插入早晚课诵中进行。

(8)舟山普陀山南海观音与日本一个僧人的故事视频扩展阅读:

据戒忍大师回忆,1997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准备进行南海观音铜像开光。但是没有想到,开光之前,铺天盖地的乌云再度席卷天空,一场倾盆大雨似乎已不可避免。戒忍大师当即通知准备雨衣4000件,以备法会使用。

4000件雨衣买好了,天空依旧乌云密布,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本来预定8点钟准时进行的开光,也因故延迟了15分钟。

8点15分,开光法会正式开始。戒忍大师宣布:“南海观音圣像开光法会正式开始!”话音刚落,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巨手在这一瞬间拨开了乌云,一束白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正好射在观音铜像上!见此奇异天象,在场的人们纷纷跪倒,虔诚地顶礼膜拜。

【编者按】这里我们介绍了一组现代僧人。他们本该是陪伴晨钟暮鼓的僧人,却在不断进取,不但自己学有所成,还筹资办起了学校,为农牧民子弟;他们可以是四处化缘坐等布施的和尚,却搞起了生产,自给自足,改善了寺院条件,还帮助周围群众解决困难;他们是慈悲为怀的出家人,竭尽全力为百姓解除病痛,并培养出众多学生。

拉加寺的晋美坚赞---阿旦加

1965年的一天,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的一户普通牧民家里添了个胖儿子,为图吉利,也是表示对儿子的希望,双亲给他取名为晋美坚赞。他的童年是在悠扬的牧歌和娇嫩的羔羊叫声中度过的。10岁那年,他上学了。 3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海民院预科部,正当他准备参加高考而进行最后冲刺时,老母亲病倒在床。最终他升学的希望成为泡影。应父母之心愿他踏入了佛门,出家于拉加寺。

出家后的晋美坚赞仍然不放弃学习,先后到塔尔寺、拉卜楞寺等藏区著名寺院学习深造。1986年9月,他考入青海佛学院学习了3年。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声明学、因明学、诗学及藏文文法等知识。毕业后,又被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录取。在高级佛学院,他先后得到专家、学者和藏区有声望的活佛们的指导,佛学方面进步很大。同时他还自学了汉语言文学及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课程。几年的努力不负苦心人,他获得了“三好生”、“优秀学员”等荣誉,并且于19 90年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毕业后,他谢绝了一切聘请,又回到了拉加寺。北京和故乡的强烈对比,使他陷入深思。1992年,晋美坚赞被县藏文中学聘为藏文教师,这使热衷于学习的他格外兴奋,可是当他第一次走进学校,面对学生们一张张稚嫩而又充满求知欲的脸和那些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教学设施时,他的心痉挛起来。他期盼这里不再被愚昧与落后所左右,期盼这里的学校有更多的人问津。

民族要振兴,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科学技术。为了改变牧区教育的落后现状,他要在拉加寺附近办所私立学校,随之一份在充分调查研究后的充满自信、分析合理、合乎实际情况的《建校申请书》递给了上级有关部门。从此,晋美坚赞就马不停蹄地到西宁、兰州等地购置教学设备,还去塔尔寺、拉卜楞寺等寺院聘请任课教师。3个月后,他带着3辆满载教学设备的卡车返回拉加寺时,他的申请也已得到批准。这一切使晋美坚赞异常感动,备受鼓舞。在拉加寺附近办学校,州政府批了一块地。但这是一片荒野。建学校不是件容易的事,晋美坚赞不但投入巨额资金,而且还身体力行参加建校劳动。终于一座建筑面积为887平方米的“晋美坚赞学校”建起来了。他自筹资金10万元,银行贷款超过12万元。“开办一所学校,培养一批有用之材,报答果洛人民的养育之恩”是晋美坚赞的弘誓大愿。1994年12月15日,晋美坚赞学校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学生。1997年,学校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4人,在校生86人,分设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教学班,设有校务委员会、教务科、总务科三个职能部门。他自己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有时还下厨房当炊事员。晋美坚赞不仅是勇敢的开拓者,而且是位年轻学者。他先后在《章恰尔》、《中国藏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藏族文化的发展》等十几篇论文、诗歌;他的摄影作品“玛沁雪山”在1994年中国佛教文学艺术比赛中获奖,并选入中日友好艺术展中展出。如今的他已是青海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果洛州佛教协会副会长、果洛州第九届人大代表了。教育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基础,是我们这个社会乃至我们这个民族生存衍续的一项伟大事业。我们衷心祝愿晋美坚赞学校繁荣兴旺、桃李满天下!

赛达寺的仁庆才仁活佛---韩官却加

1947年仁庆才仁出生于玉树称多县店布村,解放初期,年幼的他被选定为歇武乡萨迦派的赛达寺第十四世转世活佛。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身材魁梧、热情好客,言谈话语中能体会到他爱国爱教爱民的一片真情。他曾一度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1995年5月,被选为州政协副主席。玉树自治州高寒偏远,交通不便,贫困落后。仁庆才仁活佛一改过去寺院靠布施、化缘、募捐养寺的传统,开展多种经营,以寺养寺,组织挖金子、拉沙子等筹集资金养起牛羊、种上粮食蔬菜、搞运输、经商等等。有了资金,他首先修建了寺院,改善僧人的修行、生活环境,购置了两辆卡车一辆吉普车,基本解决了寺院和附近村民的交通运输问题。寺院不但经济自给了,还在社会上办起了公益事业,救助贫困村民。几年来,他们资助过68户下赛巴村村民盖了新房,5户村民维修了房屋,其他人家也不同形式地接受过寺院的帮助种子、酥油、茶叶、建材等,计4万多元。这对帮助村民渡过难关、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起了重要作用。那时,寺院共有菜地5亩,庄稼地20亩,每年收获的粮食除自给外,还上缴国家,自1984-1990年间,共上缴余粮8万多公斤。

仁庆才仁活佛虽是位宗教人士,但他更相信科学,重视教育。为了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旧观念,自1990年以来,他同省农科院等研究单位联系,请来科技人员指导生产,引进优良品种,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当地贫困面貌逐步得到改善。他对教育事业也十分关注,积极为办好民族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先后投资5000余元,修建了村小学,解决了部份教材设备。他还经常到学校访问,鼓励教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帮助教师解决困难;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热爱党。一次,一位教师生病住院了,他不仅在经济上予以资助,还派僧人去医院护理。不仅如此,他还开了一些讲座,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他希望家乡多一些藏汉兼通的专业人才。

仁庆才仁活佛还热衷于公益事业。为了使村民们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祖国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他出资安装了电视卫星接收站,修建了电视室,购置了电视,供村民们观看;他为村委会修建了接待室、会议室;投资两千余元修筑了乡村公路;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先后种植各类树木15000余棵,还引进了新品种,增加了收入,美化了环境;他多次组织赛马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赛巴村距县、州驻地较远,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较差,伤病者无法及时得到救治。仁庆才仁活佛又组织本寺僧人组建了藏医诊疗所,医治人数达21万余人次。诊疗所的药材大部分是僧众自采自制的,所以基本上是免费治疗。他还常去乡、县、州看望病人,对有困难的人还给予帮助。

当地缺薪少柴,州政府决定修建小型水电站,他又为此捐资15000余元;玉树历史悠久,有许多文物流散在民间,他非常注意文物的收集和保护工作,自己也收集了许多珍贵文物。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宣传教育群众,防止不法之徒做违法之事,他同州有关部门联合办了文物展览。作为活佛,仁庆才仁认为,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应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隆务寺的尖木措赵清阳

尖木措是泽库县麦秀地方红科部落人,生于1905年,他排行老二,12岁时入隆务寺在中右活佛处当了一名扎巴,边修佛边学医,后来当了中右活佛的管家。他的家族先后有三代人都是隆务寺坎仓活佛的中右(相当于秘书长),三代都是著名藏医。第三代是中右活佛陈利尖措,而尖木措则是活佛的侄儿,自小就在陈利尖措身边学藏医,后来他成为家族的第四代藏医。他自幼勤奋好学,酷爱藏医,中右府内有许多藏医古典名著,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立志做一名能治百病的好藏医,给人们解除病痛。他研读过包括《四部医典》在内的十多部医书,为弄懂一些特别疑难病症的诊治,中年时还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步行去拉萨向著名的藏医且日布朗日求教,循化的著名藏医九美山卜丹更是他常去求教之处。那时,叔父陈利尖措已是安多藏区有名的藏医,徒弟达百多人,常顾此失彼,尖木措就协助他处理大量事务。

由于他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医术提高很快,到中年时,他已是隆务寺很有名气的藏医了。那时他的药房散剂、汤剂、丸药等几十种,各种中草药已达千余。在采集草药的季节,他带领学徒爬高山、下深涧,攀悬崖、登峭壁,千方百计采集各种药材,回来后又严格按要求加工制剂。他一生带过100多个徒弟,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常对人讲,我的医术再高也是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培养出100个徒弟就增加了100倍的力量。70年代,他在隆务卫生所时,同仁县每年都培训赤脚医生,每期培训班他都担任藏医藏药主讲。1983年,黄南州藏医院成立,他任主治大夫,州卫生局和藏医院每年去各县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都由他主讲。他先后为1800名赤脚医生讲课、传授经验,为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

为了使自己多年积累的藏医经验和藏药知识能系统地得以传授,使事业后继有人,他着意培养女婿普毛,一有空就给他讲各种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藏药的识别和加工方法。他既授技术又传德行,他常对女婿说,作为一个医生,一定要把治病、解除患者痛苦放在第一位,千万不要太看重钱财,对有困难的病人一定要给予帮助,少收或不收钱。多年来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几乎每月工资的一半都替病人支付了药费,平时还想尽办法减轻病人负担。他的心地非常善良,家里人说起过这样一件事:一年冬天他下班光着脚就回来了,问他鞋呢?他说,今天一位病人穿的鞋烂得不成样子,两个脚趾都露在外面,冻得真可怜,就把自己的鞋给他穿了。无论他多忙,只要有义诊,他都积极参加。他说,我们医生的职责就是给患者治病,他们身体好了,我们多积功德。

尖木措不仅教书带徒弟,还写书。他写的《艾灸穴位要点》、拔火罐穴位知识等论著实用性很强,可惜在“文革”中散失了。70年代,他和藏医高手九美、物资、年治海等采集青藏高原藏药标本百余种,和省生物研究所、同仁县隆务诊疗所共同编写了《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并于1978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两册,一为动物标本图,一为中草药标本图,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尖木措的医术很高,尤其对疑难病症他更是有独到之处。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常见病中的头晕、中风、痴呆、胆囊、胆结石、风湿、关节炎、心脏病、肠胃病、脑包虫等病症治得特别好。他除使用各种药物外,还用艾灸、拔火罐、放血、按摩、药水泡洗、静坐养心安神治病,他还采取精神疗法,让病人唱歌、听音乐、讲笑话,开导鼓励他们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尖木措老先生是黄南乃至临近黄南的甘、川甚至西藏等地的广大群众所敬佩的藏医,人们称赞他心地善良,医德高尚,都说他是桑结曼拉(药师佛)。 1993年9月11日,尖木措老先生过世,享年88岁。

OK,关于香港算命电影和青海湖畔僧人的故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海慈善组织青海湖畔献爱心 组图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